上海市微生物学会

Shanghai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

Shanghai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致病菌、防控和耐药检测”青年论坛6月11日召开

2021-06-18

在端午佳节前夕的6月11日下午,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联合召开“致病菌、防控和耐药检测”青年论坛,来自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胡海峰主任和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吴文娟主任及其他委员、学会办公室老师、研究生等二十多人参加本次论坛。

首先,胡海峰主任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致辞,强调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责任与担当,就是为青年科学家们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和创造更多合作共进机会,达到交流成果、资源分享、项目合作和共同发展目标,希望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们多参与、多奉献。随后,吴文娟主任代表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致辞,作为本场学术会议东道主,热烈欢迎大家走进东方医院,并对参会的各位青年科学家提出殷切希望,科学的未来必将属于青年人。

会议上半场由吴文娟教授和来自海军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任浩教授共同主持,第一位讲者来自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张余教授,张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转录调控和抗生素研发的工作,本次报告主题为“细菌RNA聚合酶工作机制以及靶向RNA聚合酶小分子抑制剂研究”,细菌RNA聚合酶(RNAP)作为细菌的必需基因,是非常有效的药物研究靶点,张教授首先介绍了细菌RNAP识别并启动基因转录表达的分子机制,随后围绕自己实验室开展的具体工作,从结构生物学的角度详细阐明了RNAP抑制剂的筛选和作用机制,并指出针对RNAP的天然抑制剂抗菌谱广、耐药突变范围窄等优势,为研发新的针对耐药菌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第二位讲者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明亮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耐喹诺酮脑膜炎奈瑟菌的耐药性溯源及微进化机制研究”的专题演讲,陈教授从介绍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发现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对于环丙沙星的耐药水平随着突变基因的增多呈上升趋势,主要的耐药机制是耐药株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从共生奈瑟菌获得了喹诺酮耐药性。并且发现本地区耐药克隆的进化规律,如ChinaCC4821-R1-C/B的耐药性来源于乳糖奈瑟菌,该菌在进化过程中重组了大量与代谢相关的基因簇,并且已经发生传播。

第三位讲者,来自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秦峰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制药企业环境菌鉴定与溯源的相关技术研究”的精彩报告,秦教授分别从药品微生物相关标准规范及新要求、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过程微生物控制现状、药品微生物常用鉴定溯源技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污染案例解析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目前我们药品微生物的相关法规以及我国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控制药品质量的角度强调源头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开发适用于无菌药品生产企业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的重要性。

上半场最后一位讲者,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郭建教授,为我们带来的题为“侵袭性真菌实验室检测及耐药机制研究”的报告,郭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上海市真菌耐药监测网的“上海故事”,从2015年制定了3年计划,2018年6月30日结束第三阶段的工作,从IFIG到真菌耐药监测网的探索历程;随后郭教授详细介绍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侵袭性真菌鉴定的具体实验室诊断方法和药敏鉴定流程,强调从标本采集运送开始,到最后的结果报告,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为我们揭开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诊断的神秘面纱。

会议上半场为研究生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刘畅教授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倩教授共同主持,来自不同院校的在读研究生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上海研究生们的风采。

首先来自复旦大学田小龙博士带来“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研发”,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研发的现状,并介绍了自己的科研进展:CR3022的抗体研发以及纳米抗体的优势,最后提出了鸡尾酒疗法治疗SARS-CoV-2的应用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王悦博士带来“具核梭杆菌噬菌体在肠道炎症中的治疗应用研究”,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症、炎症性肠病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王悦同学提出了基于噬菌体的新兴疗法,首先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宿主菌并筛选其噬菌体,随后对噬菌体的特性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动物模型探究噬菌体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旻博士分享了“金黄色葡萄球菌ClpP蛋白酶对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在临床很多疾病中均发现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基于课题组前期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发育、生物被膜形成,其中ClpP蛋白酶发挥重要作用。张旻同学进一步探究证实ClpP蛋白酶和多种药物在体外有协同作用,并进一步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为优化临床诊断及治疗开拓了新视野。

最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刘瑶博士分享了“人体共生菌囊泡与抗菌分子的输送”,囊泡是细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到细胞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介导细菌和宿主、细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刘瑶同学通过对可分泌抗菌分子的共生人葡萄球菌囊泡的研究发现,囊泡是疏水性抗菌分子发挥杀菌活性的必要形式。

最后,胡海峰教授对本场论坛进行了总结,本次论坛的讲者来自医院、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多个单位,研究领域涵盖了致病菌、环境菌和噬菌体等,有针对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也有围绕抗菌分子及抗体研发的应用研究,内容丰富,相信这场“头脑风暴”可以给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开拓新思路,同时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本次论坛高效务实,不仅水平高、内容新、领域广,还充分展示年轻科学家的风采,发挥了微生物学会的多学科优势,期待下一次学术活动的到来。

学会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号3号楼3205室 
电话:021-53828806 
Email:wsw195353@163.com

© Copyright  2016-2024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18823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740号

Back to top